无锡世通仪器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浅析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六大困局

编辑:无锡世通仪器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时间:2018/06/26

我国智能家居企业在国外巨头缺位的情况下,能走出自己创新之路吗?媒体根据市场第一线实践、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了智能家居6大败局。

困局之一:找刚需

不少企业在推出智能单品备受市场冷落后,开始反思自己的产品策略。于是找刚需成为了苦逼受挫型企业一致吹响的号角,仿佛找到了刚需就找到了制胜法宝,没有刚需就是伪需求就是扯淡,自己才是智能家居界痛定思痛大彻大悟的落地派。

但智能产品是靠刚需推动的吗?作为智能化最标本式的代表智能手机,当初是靠刚需推动的吗?苹果的智能手机颠覆了诺基亚的功能机,是因为发现了刚需?恰恰发现刚需的能力一直是诺基亚为首的传统手机厂家的强项。但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人工智能的兴起,让他们再也找不到北了,刚需还是那个刚需,但不再有用户响应。

智能市场的本质不是刚需推动型,而是情景重新定义产品。所有从刚需出发的功能性智能产品都不会抢占用户的心智。去年不少企业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灯泡,在介绍里也列举了一堆功能,希望靠着概率其中一项指标能够触碰到用户的刚需,结果无人喝彩。刚需才是智能产品的伪需求,也是功能性产品的墓志铭。智能化寄托的是人类群体的精神追求!智能产品是为了塑造用户新的生活场景或新的生活方式。

困局之二:高定价

昨天刚看到一个智能灯泡,定位于睡眠的唤醒,当然其中还叠加了很多其他功能,标价400多,市场上很多其他产品譬如智能水壶等,标价也都是亮瞎用户的眼球,于是他们也不可能留住用户的眼球。

我曾经和一家很知名的家电企业合作开发智能净水器,他们跟我说公司规定公司智能产品的市场定价,必须要比新增加的成本至少高出3倍,也就是即使智能产品的标配WIFI模块降价到20元,他们的价格也因此要上浮百元以上,更不要说还有其他配套成本的产生。传统企业还是想通过智能化功能给产品增加卖点来获取更高的溢价,其实这是违背智能产品的本质的。智能产品是为了实现用户的私有化,体现出真正的体验闭环,挖掘用户的后向价值形成转移支付。

因此把产品当作孤立的产品来卖,用智能功能来获取利润,至少在智能产品领域将很难立足,用户也不会买单。成本价才是王道,获取第一批重度饥饿用户,形成口碑式自增长才是正确的市场演变路径。当然还有另一种极端,就是以损失用户体验为代价降低成本推出低价的智能产品。成本价不同于低价,智能产品靠低价也是无法打开新兴市场,损失用户体验更是得不偿失。

困局之三:做入口

从智能路由器开始,智能家居的入口之争就没停息过。路由器延伸到网关,甚至摄像头,电视,灯泡都纷纷想成为智能家居的硬件入口。结果一个都没做成。反倒因为需要整合其他产品才能形成入口级特性,妨碍了自身产品用户体验的**性。

不知道智能硬件为什么要去打造入口,好像控制了入口就控制了通往智能家居的“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从此可以过上躺着挣钱的幸福生活。但入口就在那,无声又无息,到时duang的一声,烟幕消散后看到的都是裸泳者。

在智能家居打造入口,走的还是过去中控式智能家装的道路,是违背“去中心化,扁平化”的互联网精神。手机作为中心是历史遗留问题,那现在再去打造入口和中心,就是扛着红旗反红旗,穿新鞋走老路行复辟之实,和时代的风口背道而驰。因此应该放弃入口思维,做真正高频次使用的智能产品,谁的产品粘性最强人机交互越好,谁就能和更多的智能产品对接,形成关键节点。

困局之四:学小米

我看到市场上不少做智能产品的老总每逢展会论坛就上窜下跳,嘴里整天挂着互联网思维和用户体验。但智能家居除了让他们从一个原本的产品经理堕落成了网络水军外,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市场发展的流畅感。

在这个言必谈小米,言必谈O2O的年代,让我们来看看小米模式的本质是什么。小米真正在市场上火爆的产品就是它的智能手机和移动电源,前者摧毁了国内的山寨手机行业,后者摧毁了广东的移动电源行业。在自身的智能手机受到华为等国内厂家的狙击后,小米产品线不断演进,想通过整个智能家居生态闭环来形成壁垒。问题是在智能路由和智能手环市场推广受挫后,小米改变了过去的价格屠夫路线,智能插座从市场预期的39元提高到79元,智能灯泡定价也都在百元以上。

整个2014年小米在智能产品领域发展并不顺利,远未达到预期。这也是它在2015年初推智能家居套件,走系统智能家居的原因。但是智能家居的系统难道就是一篇蓝海了吗?

小米的优势是在现有巨大体量的成熟市场,用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极低的组织成本和营销成本发力,以低价来掠夺已有市场。这在智能手机和移动电源行业可谓是所向披靡,片甲不存。但是面对创造性的未来市场,小米模式就**为力了,这在智能路由和智能家庭套装上得到了验证。这也就告诉我们,面对苦逼做了十几年仍旧小众的智能家居市场,学小米估计是“即使自宫也练不成神功。”

困局之五:推标准

打造智能家居的系统标准,是传统系统级的智能家居企业孜孜以求多年的梦想。然而这也造成了整个产业的同床异梦,由于市场参与方一直没能形成寡头垄断,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也就不足为怪了。

都是天涯沦落人,相煎何太急?然而国内传统商业的格局观是容不得在没有系统规划的情况下去做任何自以为小的事情的。所以大家迄今也都基本止步在标准上。仿佛没有了标准,中国的智能家居就没有立身之地。问题是标准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任何人为的制定和强推,都会被用户用脚投票。

标准是用来自恋的,商品才是用来赚钱的。我们应该弱化智能家居的工程属性,强化智能产品的消费属性,只有真正的产品经理才能拯救国内的智能家居行业,而不是标准的制定者。这是一个靠产品说话的年代,这是一个商业民主的年代,这是一个消费者主权的年代,因此面对用户开发产品,以产品促进系统,而不是先系统后产品。由此看来,雷军在两会期间呼吁国家制定智能家居行业的国家统一标准,也就让人看出小米模式的苍白无力,放弃了自身作为新生产力代表的地位。

困局之六:轻云端

智能家居,智能家电企业基本都是传统制造业,很难形成对云端的深刻认知。甚至觉得云只是用来忽悠用户,让自己显得高大上的一个标签。也由此他们无法真正做到定价的成本化,服务的云端化,以及用户的私有化。结果就是他们不屑于成本价销售却又不断面对价格战的红海,他们不屑用云端来产生服务,于是体验是线性中断的,而无法形成闭环并不断迭代。他们不屑于用户的后期参与,只是希望用一次性极致的产品来征服用户,面临的也就是不断开发新用户同时不断流失老用户。

智能产品的本质就是为了实现用户的私有化,从而真正的实现每个企业用户资源的正向积累和去中介化,能够最大限度的收获自身价值和创造最佳用户体验。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企业的重要资产都会向云端迁移,最后所有的服务逻辑,所有的产品智慧都会在云端沉淀和反馈。任何在云端和用户之间妄图劫道的平台和产品,都会在物联网的风口中最终灰飞烟灭。

因此深耕云端不仅是平台商需要做的事情,每一个智能家居参与方都需要高度重视。产品使用逻辑中尽量不做本地化决策,而是把策略云端化。很多传统企业会认为,如果产品逻辑策略都在云端,那如果网络断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就如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替代蒸汽机后,问电如果断了该怎么办。万物互联后,智慧集中于云端,物理世界一切如尘埃,当机器完成自我学习自我编程后,人类将离上帝更近,把凯撒的还给凯撒,只需信奉上帝!

智能家居的蛋糕在大众市场上

《2010-2015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1240亿元,千亿级的蓝海市场吸引了众多厂商争先恐后地投入其中,无论运营商还是互联网巨头,不管智能家居新起之秀还是传统家电行业,都对这块大蛋糕。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机交互等技术的成熟与迅速发展,智能家居市场也得以从概念走向现实,而与此同时,行业竞争也日趋明显。据《2010-2015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预测,2015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1240亿元,千亿级的蓝海市场吸引了众多厂商争先恐后地投入其中,无论运营商还是互联网巨头,不管智能家居新起之秀还是传统家电行业,都对这块大蛋糕垂涎三尺。

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智能家居掀起全球热潮

在前不久的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2015)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平淡的亮点”,像惠而浦智能洗衣机、SleepIQ智能床、Notifi智能门铃、Sengled智能灯泡等产品都十分有代表性。在消费者看来,本次的CES,大部分智能家居产品只是过去概念的延伸与成熟,并没有多大创造性;但从运营商的角度看来,经过国内外各厂家十多个年头的共同开发与推进,智能家居市场已由导入期进入到成长期,这一新兴市场充满机遇。

其实智能家居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十多个年头,但由于前期技术不成熟,没有找准切入点,大多数厂商光打雷不下雨,一直在炒作概念,市场发展速度相当缓慢。

三大运营商早在几年前便已部署智能家居领域。2010年,中国电信已与海尔签订“E-store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智能家居等方面展开合作;同年,中国联通也牵手美的,发力3G智能空调;2011年,中国移动推出基于TD-SCDMA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宜居通”,从安防预警、家电远程控制、无线路由等方面全方位优化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但各家成绩都不佳,无论是产品还是推广都处于末位,运营商的优势完全得不到发挥。最重要的是,运营商的员工少有互联网基因,智能家居并不是他们擅长的领域,因而,在物联网这条路上,运营商尚未找到出口。

涌入智能家居市场的还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他们先后推出了机顶盒、路由器、WIFI插座、智能开关等智能家居产品。如今智能家居日渐成为物联网行业新的风口,从布局到竞争,家电厂商、互联网公司和传统科技巨头纷纷开始采取战略结盟的方式加速布局智能家居市场。2014年末,美的与小米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态链、移动互联网进行多种模式的战略合作,包括双方在智能家居、电商、物流和战略投资等领域的对接。2015年初,海尔与魅族的跨界合作,魅族入驻海尔U智能家居平台,海尔将向魅族开放其U平台SDK,使魅族手机可控制所有海尔智能家居产品,同时魅族也将向海尔开放apps系统级别的权限。

与国内智能家居市场关注方向不同,国外运营商市场更注重家居安全性。欧洲运营商巨头德国电信在2013年推出了自己的SmartHome平台,支持智能插座、烟雾报警器、动态感应、门窗监控、智能插座、烟雾报警、暖气控制等多个模块。2014年10月,Vodafone推出一款名为Gigasetelements的智能家居套装。AT&T也不甘人后,推出DigitalLife,主要包括安全模块和动态传感模块两个模块,侧重于门窗监控、监控摄像和车库监控。

融入大众消费市场关键在提升用户体验

德瑞咨询顾问认为:如今全产业链都在关注智能家居市场,一方面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发展功能相对单一、同质化严重且普及度较低的智能单品(智能灯泡、智能洗衣机、电视盒、WIFI路由器等),一方面是以传统行业为代表的“平台”战略,但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讲,智能家居不是智能单品的竞争,也不是平台化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内容、维护报修、用户交互、网络运营以及十分重要的安全体系等,这些综合因素构成了智能家居在大众市场的关键,最终比拼的还是用户体验而非抢占先机。

相对于互联网行业推出的同质化严重的智能家居产品,运营商应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先天优势:多年的家庭客户运营经验及良好的用户基础、占据移动通信市场领先地位、资源充足、市场推广力度强、运营商的产品更快更容易被普通用户知晓与认可。只有利用管道的先天优势,突破智能家居市场,运营商才能钳制竞争对手,并获取收入。

瓶颈凸显,运营商发力智能家居应“三步走”

目前智能家居市场主要存在以下瓶颈:一是智能家居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企业各自为政,产品互不相干;二是企业盲目跟风,缺乏用户调研,产品雷同且实用性差,不被大众接受;三是研发需投入大量资金,大部分企业没有能力持续创新,只能跟着风向走,导致规模小、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运营商在智能市场应通过三个阶段突围与发展:

第一阶段,做一款体验很好的产品让大众用起来。该策略从智能单品出发,找准用户需求点,如选择用户经常使用的、关注度高的智能单品,或是智能家居的入口产品,如手机、路由器、电视/盒子等,主推精致轻巧、价格低廉,借此产品打开智能家居市场。只有赢得大众青睐,才能抢占市场,带动高端的定制消费。在线下,一方面可与营业厅联动,增加用户体验店的建设,让普通消费者随时可以感受到智能家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与舒适;另一方面要保证智能家居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应由于产品质量差和服务不到位而降低品牌认知。

第二阶段,鉴于用户用得好就会买第二个,因而要做好不同产品联动的准备,从单品智能化进一步扩大市场,在不同产品上做到数据上的互通互动。同时注重加大营销力度、强化企业品牌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建设,改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全面认识智能家居产品,了解智能家居的行业发展现状,从而打消人们对智能家居最初的“炒概念”的认识。

第三阶段,利用多个产品形成一个智能系统,进一步实现跨产品数据互通和互动,打造智能家居生态圈,不同产品之间不仅可以进行数据互通,并且可将其转化为主动行为,不需要用户再去人为干涉,搭建起具备完善智能产品的跨品牌、跨品类互动平台,所有产品遵循着统一标准,无缝连接在统一平台上。运营平台化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智能家居厂商、系统集成商的最大商机是平台化运营后的高端定制服务。经过洗牌,有品牌有实力的智能家居厂商、集成商在开发高端定制客户市场方面将迎来巨大空间。

上一条:四项电动汽车国家标准出台

下一条:暂时没有!